(刘志富/文)日前,最正规英国365网站语言学云论坛开幕,首讲嘉宾为韩国外国语大学Seongha Rhee(李星夏)与德国科隆大学Bernd Heine教授。
12月5日上午,李星夏教授通过在Zoom上做了题为《A new life in home: Grammaticalization of sasilsang(事实上) in Korean》的报告。他从韩语中的高频汉语借词谈起,指出其中只有一些“汉-韩”来源的语法标记,源自“汉-韩”词的话语标记更是罕见。然而,有一组“汉-韩”词发展为了话语标记,如sasilsang(事实上)、sasil(事实)、silsang(实状)、kisil(其实)和silun(实)等。不同于其他接触演化的语法化现象,“汉-韩”的接触在历史上局限于书面文本,词汇借入后,缺乏日常的口语交流。这正像两个孪生子被分别抚养。因此,调查同源词在不同谱系和类型的语言中是怎样分别发展的,就是一件极为有趣的工作。李星夏教授详细介绍了话语标记“sasilsang”的发展。他认为韩语的话语标记“sasilsang”,源于韩语名词sasil和sang构成的复合词。从韩国最早的证据来看,其初始义和宗教真理(religious truth)相关,后来的意义指事实(reality)或隐含事实(hidden reality)等,隐含事实促使其演化为一个标志所呈现信息的令人吃惊的性质的话语标记。李教授进一步说明了该话语标记的功能及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简要描述了“sil”相关话语标记。讲座引起听众的强烈兴趣,李星夏教授就有关话语标记和语法化等的问题进行的回答。

12月5日下午,Bernd Heine教授做了题为《The grammar of interactives: the challenge of discourse》的报告。讲座介绍了大多数语法分析的工作聚焦于组成命题结构的分句和句子的构成。然而,最近关于话语过程和文本组织的研究表明,很多与句子语法有关的语言学现象是难以描述的。不少框架,如周知的“双加工模型”(dual process models),已经提出了对这一现象的和其心理和元语言相互关系的解释。基于此,海涅教授认为存在着跨语言的大量直接系于话语环境的语言表达,而非句子层面的句法语义结构。这些表达,即交互成分(interactives),包括插入语(interjections)、拟声词(ideophones)、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等许多类型的语言形式。海涅教授将这些表达定义为不同于其他语言学范畴的语法范畴。提问环节,海涅教授热情而细致地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讲座结束前,海涅教授对最正规英国365网站语言学研究的朋友为促进语言学交流所作出的努力表示了真诚的谢意。

SeonghaRhee(李星夏),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从跨语言角度观察语言演变的认知和话语机制。李星夏教1996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校区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外国语大学副董事长、韩国语言学会会长、韩国话语与认知语言学会会长等职。在Nature、LanguageSciences、JournalofPragmatics、JournalofHistoricalPragmatics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BerndHeine,德国科隆大学荣休教授,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功能语言学家之一,在语法化、语言类型学、话语语法、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非洲语言学等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在他五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一出版专著(论文集)4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曾任多家国际知名语言学期刊的副主编、编委等职务和澳大利亚研究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通讯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世界非洲语言学大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最正规英国365网站语言学云论坛将于2021年12月11日举办第(三)(四)讲,邀请活跃于语言学界的知名青年学者王健、陈前瑞教授做精彩报告,敬请期待。